走近绥师
疏属山,矗立在无定河畔,怀抱绥德县城,像一个蹲着的陕北汉子,敦实厚重。查阅资料发现,这座并不出名的大山,最早竟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绥德师范坐落在疏属山脚下,郁郁葱葱林木簇拥,一栋栋低矮的白色小楼藏在绿荫之间,正对学校大门的教学楼顶,抬眼就能看到“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1924年校长李子洲提出的办学原则,也是绥德师范的校训。
绥德师范创建于1923年,原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红色学校。1924年夏,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西北革命的播火者、著名的人民革命教育家李子洲任校长。
我们一行人沿着校园里的林荫小道,穿过“四师”校门旧址,缓行至李子洲雕像前,雕像并不高大,饱经风雨仍棱角分明,给人以坚定的力量。
学校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李子洲的革命事迹。李子洲1917年入北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李子洲从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1924年,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创建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团组织,绥德师范从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红军长征最终得以在陕北落脚。
1929年初,因叛徒出卖,李子洲被捕入狱。李子洲在狱中给妹妹李登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并不惧怕死,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一个人牺牲了,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要为我伤心流泪,勇敢斗争下去,党的事业必胜,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表达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和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念的崇高精神境界。
1929年6月18日李子洲在狱中病逝。毛泽东亲笔题词称李子洲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朱德在李子洲墓碑上题词“陕北共产党发起人”,习仲勋为李子洲题词“一代英烈,千秋功臣”。
瞻仰李子洲雕像后,在前往绥师校史馆的路上,一块长满青苔的石雕上,镌刻着几行大字: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随行的同志介绍,这是1924年李子洲任校长后确定的办学宗旨。我们一行人忍不住惊叹,敬佩李子洲办学思想的前瞻和先进,这样与时并进的办学理念,放在新时代也是十分科学务实的。
李子洲任校长后,大刀阔斧的对绥师进行了教育改革,将马列主义列为必修课,提出“到农村去,开展农民运动”的号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更为悲壮而骄傲的是,绥师共有73名师生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牺牲人数仅次于北大的83烈士。这样的革命壮歌,诠释了什么是追求信仰,矢志不移,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精魂。
我们在绥师校史馆看到了这些英烈的照片和资料,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烈士牺牲时的年龄都是30岁左右,最小的年仅21岁。看着照片里一张张年轻面容,读着他们的英雄事迹,实在叫人肃然起敬。
1924年入绥师任教的常汉三,后任三原县长时约法三章:公开财政,严禁贪污,严禁敲诈勒索群众和吸毒贩毒。他热爱劳苦大众,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严惩土豪劣绅欺压群众的恶行,三原百姓呼之为“常青天、铁包公。” 1943年9月因过度劳累病危,去世前用最后一点力气哼唱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
绥德人薛世丰1930年入绥师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本乡办小学,他的二十多个学生,后来全部参加了革命。1935年薛世丰被任命为红三团政委,开展武装斗争,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1岁。
现在的绥德师范,已经并入榆林学院,但仍然保留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牌。校长自豪的说,绥德师范现在主要承担师范类人才培养,同学们报考积极性很高,招录分数不比一类本科分数低。
从绥师校史馆出来,对面不远处就是操场,正好碰见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列队经过去操场上体育课,同学们脸上泛着笑容,脚下步伐一致,坚定而整齐的跑向远处,朝气蓬勃。
操场是崭新的草坪,有几个同学正在踢球,你争我抢,好不激烈。两个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正在排演着什么节目。校长说,学校正在举办一个讲党史故事的活动,大家准备的很认真。
看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想起校史馆里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心中突然一阵感动,革命烈士英勇献身、舍生忘死为什么?这一切都在这里有了答案。
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和艰苦斗争,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辉煌,如永不凋落的星辰,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前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