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抢抓机遇
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在校三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许云华
(2020年6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9年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2019年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第一次党代会目标的攻坚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抓好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要事、事关我校长远发展的大事、事关制约学校发展的难事、事关师生员工安全和福祉的实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展现了新作为。
(一)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拓展办学空间。目前科创新城校区详规、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编制已经完成,初步完成了一期单体建筑设计和地质勘探工作、单体设计的初设方案。一期土地征收进展顺利,榆林市先期划拨核心组团西侧土地200亩,学校独立建设6万平米,其余44万平米由创新港平台公司完成,2020年9月即将开工建设。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成立学科与硕士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科与硕士点建设工作。制定了《榆林学院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2019-2023年)》《榆林学院2019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方案》和《榆林学院学科与硕士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完善研究生培养和日常管理制度,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工作。2019年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35名。遴选校内导师47名,行业导师28名,聘请学科专家18名,遴选学科带头人31名,组建学科团队35个,确立了“三推一”导师组,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完成了2020年9个新增硕士点的申报材料。在联合培养方面,2019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53名。其中,我校与西北大学合作设立的“文艺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因办学条件良好、优势特色鲜明、建设成效显著,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绩效考核。
(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显示度得到提升
组织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行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紧抓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6个专业成为教育部备案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许书记主持的“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获批陕西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考试、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其中在陕西省第四十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甲组团体第一。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1.7%,考研人数比2018年增加13%,考研上线率较上年提高1.2%,上线率达到毕业生人数的17.3%。
(四)科研竞争力显著增强
获批各级各类项目538项,立项经费5431万元,科研经费和高层次项目取得新突破。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在省属55所本科院校中居第16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共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取得专利212项,获得各级奖励92个,其中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榆林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申报省市共建陕西省氢能重点实验室,与榆林市科技局、上河集团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成立榆林市先进材料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市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特殊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了产学研融合中心1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科研成果转化经费201万元。承办了多场高水平全国学术研讨会。学校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居全国第10位。
(五)拓宽合作办学途径
与中科院、华为、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办学事项,榆林市政府专题研究并同意分别给予XXX万、4000万、3600万经费支持。积极探索与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省内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深化产教合作,与达内科技、新道科技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办的本科教育项目顺利通过评估,与俄罗斯北方联邦大学等4所国外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招收41名留学生,留学生数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六)深化人事改革
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制定出台新的职务职称评审评价办法,建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提高评审条件,首次增设特别评审,优化职称评审方案和程序,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动力和活力。起草制定教师岗位聘用与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推动教师岗位聘用工作实施评聘分开,打破职称评审的“铁饭碗”,让教授和副教授明确年度任务,杜绝轻轻松松、安安逸逸“混日子”。修订出台了《榆林学院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学位和访学研修。学校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经费引进高层次人才,2019年引进博士28人,聘请学科专家18人。完善临时用工制度,规范临时用工管理,完成学校最后一批临时用工改革。
(七)办学条件和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力推进东南角学生公寓楼建设,2019年4月份开工,现已基本建成,完成投资3200余万元。产教融合农牧中心项目一期北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绒山羊研发中心、室外工程等于2019年8月份开工建设,地下部分和围墙主体已经完工,完成投资2000余万。校企合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几经波折,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投资1亿余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会极大缓解学校的办学压力,改善办学条件。精心策划各类教职工文化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积极与榆林市各中小学协调沟通,进一步扩大择校范围,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结合“双百工程”优质农产品进校园活动,增发小米、绿豆、苹果等农产品。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为全校在职职工办理互助保障。组织教职工志愿服务协会和学生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工作。
(八)政治组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
这一年,我们不断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扎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解决了一批师生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问题;选树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样板支部7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率达到83.3%,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送礼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作风和纪律建设不断加强;群团、统战和离退休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绥师校区校史展览馆获批为陕西省委组织部现场教学点;精准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学校获评2019年度榆林市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厅的决策部署,全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有力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切实加强师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坚定了师生员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勇担责任、冲在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表率、贡献了力量。各单位主动作为、互相支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学生返校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保证了广大师生的安全健康和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年来,我们的工作有突破、有亮点,综合改革的力度、工作推进的深度、发展成果的效度都达到了新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教育工委和教育厅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努力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的努力与付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追梦圆梦的路越是艰难困苦,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
二、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照中央、省委、教育工委的要求,对照师生员工的期盼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较为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深入,学生潜能与创造力没有得到进一步激发。二是“三项机制”运用力度不够,存在老好人思想,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教职工的干事创业积极性调动不够。三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仍然较为突出。四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博士引进困难,对引进的人才考核管理不严格。五是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还不够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少。六是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仍然滞后,尤其是学生住宿紧张,教职工住房问题未能解决,待遇较低,学校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些都是制约学校在新时代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主动扛起责任,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广大师生的期待。未来一段时期,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国家建设“双一流”和陕西省建设“四个一流”的战略机遇,面临着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榆林市“三大目标”的建设机遇,特别是近几年面临着榆林市建设科创新城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三、今年学校工作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
做好今年学校重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紧扣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学治校,谋划硕士点申报,推进新校区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第三轮岗位聘任,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更加公正的考核体系,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建设。
1.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所以我们要坚决阻断疫情进入校园,按照“谁的人谁管、谁的门谁看、谁的业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万无一失,平安无事。
2.加强校园招聘活动和就业指导服务等有关工作,减轻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夯实二级学院主体责任,发挥学院领导干部、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的作用,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确保本年度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中上水平;实现招生、人才培养、毕业全过程就业;制定全过程就业率、就业质量目标指标管理与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
3.围绕2020年新增硕士点申报工作要求,科学布局,整合资源,完善申报材料;明确各硕士点建设单位考核要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方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加强对拟申报单位指导督促;力争2020年申报硕士点11个,获批硕士点8个;该工作为院长一把手工程,各二级学院院长要亲自抓、亲自落实。
4.基本办理完成新校区建设200亩土地手续;积极争取榆林市政府267亩土地相关划拨手续,保证土地面积基本满足升格大学门槛;协助市政府平台公司推进能源化工组团开工建设;落实已划拨至我校的200亩土地建设资金着落去向。
5.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落实与中科院、华为公司、华大基因等单位联合办学事宜,完成招生方案及宣传工作,开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争取年内启动与中科院、华大基因4个重大课题项目;争取榆林市政府联合办学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完成联合办学项目三分之一的人才招聘计划。
6.全面总结评估“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和落实情况,完成十三五规划总结;做好升大调研工作,组织人员实地学习相关院校升大工作经验;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升格”的建设目标,完成我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大学建设分解土地、人才引进、教学奖申报、研究生招生、科技成果奖、学科布局与建设、科研项目经费等任务指标,夯实责任,为升大做好基础工作。
7.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完善职称评审文件,出台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政策,打破职称评审的“铁饭碗”,让教授和副教授明确年度任务,不能轻轻松松、安安逸逸“混日子”。修订完善年度考核办法,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出台新的教学工作量核定办法;优化课时政策,制定基本课时、超课时政策,提高超课时费标准;制定出台“专业--学生数量--课程--课时”关联政策。
8.推进专业重新布局与调整。围绕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地方需求、升大需求和硕士点建设,制定专业评价体系,完成专业布局与调整方案,减停缺乏发展后劲和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大力支持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师范专业、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特色专业建设;着手2020年拟新设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专业申报工作;围绕专业布局调整招生、培养政策。同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发挥名师效应,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组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5门,新增一流专业6个,申请工程专业认证4个,实现专业评估零的突破。强化成果导向,打造模块化教材45部,模块化课程90门。
9.筹备共建医学院。借鉴西北大学筹办医学院经验做法,形成我校医学院筹建方案。
10.深化转型发展。围绕学校转型发展要求,制定出台教师转型方案、教材转型方案、培养模式转型方案、培养评价体系转型方案、培养目标转型方案;明确二级学院的5大转型目标和指标,并进行考核。
1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全年引进博士不低于12名,双师双能型人才12名。
12.加强教学科研成果获取。完成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和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奖布局,并按照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完成指标分解与课题安排。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横向经费渠道,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20项,科研总经费达到5000万元以上。
13.做好招收首批免费师范生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入学进校。在绥德师范校区广泛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做好做精课程开发、现场教学点路线设计等工作,力争将绥德师范校区打造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红色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基地。对接榆林市有关部门,做好将榆林行政学院挂靠李子洲干部培训中心工作。
14.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快推进东南角学生公寓、产教融合农牧中心、校企合作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建基建工程进度,积极与有关单位对接,深入推动教职工住宅建设工程,力争今年达成职工住宅共同开发协议,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15.优化内部治理,推进校内审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达到审计促管理、审计促廉政、审计促保护的目标。
16.狠抓学生学风、教师教风、行政作风建设,让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部分行政干部“精力不聚焦、纪律不敬畏、作风不扎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17.强化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在视察交大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教育根本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明确谁在办学、为谁办学、怎么办学。要把各级党组织的建设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成效的全过程,要把学校的党建工作融入到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全要素中,要发挥出党建工作的先进模范、战斗堡垒的功能,更要发挥出党建凝心聚力的、同心同向同力的纽带功能,把加强党建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组织力、政治力,转化为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的执行力上。不断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启动第三轮岗位聘任工作,充分发挥“三项机制”导向作用,对不适应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不力、担当不足、工作平庸、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能下”调整。要切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让“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体党员干部要以贡献获得资源、以努力获得支持、以成果换得资金,以有为换得有位。
各位代表,全体教职工与榆林学院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学校过去的成绩凝结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学校深化改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全体学院人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觉担负起新时代学院人的崇高使命,扎根榆林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抢抓机遇、再立新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